春秋初期,周王室势力衰弱,诸侯争霸,战乱纷争.会盟成为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形式.春秋时期的戚城是卫国的重镇,因交通便利成为诸侯会盟的圣地。
据《史记・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,秦昭襄王时(公元前282-公元前280年),秦国三次发兵攻赵,赵国失利而不屈服。秦为征服赵,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。公元前279年,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,为使两国和好,双方可在渑池会盟。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,胁迫赵王鼓瑟,并令史官记入秦史,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。这时,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,亦令赵国史官记人赵史。秦国官员不服,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,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。如此针锋相对,舌枪唇剑,直到宴会终了,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,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。为表示偃旗息鼓,停止战争,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,遂成会盟高台。
商朝末年,纣王无道,国运衰微,百姓倒悬,四方诸侯纷起,反商狼烟遍地。周武王承八百诸侯之首,高举义旗,在孟津筑会盟台誓师伐纣,一场正义之战拉开序幕。周武王挽民族于危难是大忠,救百姓于水火为大仁。而伯夷、叔齐僵于传统、固守本本,却误读了“忠”和“仁”的本意。所幸武王不为其所动,登上会盟台发表了史称“孟津之誓”的著名演说——《太誓》,宣告:上天命我灭商,拯救万民!顷刻间,舟车竞发,浪花飞溅,各路大军同仇敌忾,迅速到达黄河北岸,直捣朝歌,殷商宣告灭亡,一个新的朝代从这里诞生。
孟津,不仅是黄河上最古老的渡口之一,也是古都洛阳的八关之一。孟津黄河古称孟津河,即黄河的孟津段,西起红崖山,东至扣马村,全长59公里。3000多年前,八百诸侯在此会盟,掀起了惊天巨浪。孟津又称阴津、河津,津是渡口的意思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把孟津写作盟津,大抵因诸侯在此会盟,留下个“盟”字作纪念。如今在孟津县,也还有一个会盟镇。《孟津县志》上说,孟津“当天下之要冲,西连关陕,东通曹卫,南北抵京都而达襄樊,可谓形胜之地也”,地理位置很重要。孟津人说,当年八百诸侯会盟,当然不会在孟津全境展开,应该有一个点。这个点在哪里?有好几种说法。过去,一般说在孟津最东边的扣马村,因为扣马村至今还有个会盟台,上立一块石碑,不方不正,不甚规则,红砂岩质,用隶书写了“会盟台”3个字。但这个台子很矮小,怎么看都没有“八百诸侯大会盟”的阔大气象,显系后人附会造景。
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暴虐,荒淫无道,民不聊生,为了推翻商朝的暴政,姬发从镐京出发,一路东进,浩浩荡荡,攻克西亳,陈师孟津渡,伺机渡河北上,直迫朝歌。这里,南依莽莽苍苍的邙山,北望浩浩荡荡的黄河,进可攻,退可守,得天独厚,无疑占尽了地利。这里地势开阔平坦,利于大规模活动;这里水系发达,交通顺畅,各路诸侯往来便利;这里渔猎农牧繁荣,更有支撑会盟的物质条件,无疑又占尽了人和。
八百诸侯闻讯而至,纷纷响应。他们在这里筑起了会盟台,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。他们在这里操练部队,探敌虚实,凝聚人心,只待天时。因为这次会盟,牢固确立了武王姬发的盟主地位。不久,姬发便亲率大军再次渡过黄河,直攻商都朝歌。牧野之路,敲响了商纣灭亡的丧钟,历史开启了周王朝时代。
“黯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铮鸣”,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,那段风云诡谲的历史,在今天,只不过简化成了一小段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。
《泰誓》记载“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”,这有些夸张。但武王在此与诸侯会盟并举行誓师,确是真实的。誓词大意是:伐纣顺从民意,势在必行;从梦和占卜来看,克商必胜。誓词还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状,以激发将士奋勇杀敌。
发表评论
请登录